你的位置:首页 > 养生文化 > 养生发展

浅谈中医养生发展趋势

2015-1-21 上午 11:28:27      点击:

随着十二五的到来,中国社会的关注点正在悄悄的发生着比例的倾斜。以前的“先发展,后治理”的观念逐渐被取代,逐渐走向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道路。现在无论在哪个城市,都倡导和谐社会,都响应绿色出行,低碳生活。纵观我们生存的行业,它的生命力在哪里?

国家、政府支持
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,行进在中国的大街小巷,你会发现最容易找的就是医院和药店,虽然遍地开花,但仍供不应求,特别是大中城市一流的医院,更是专家难寻。

这是个奇怪的社会现象,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,医疗技术提高了,但是医院却有增无减,医疗费用更是逐日增加,社会保险给国家政府的医疗方面背上了沉重的压力。

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固然很大,但是人们普遍意识形态的改变,才是解决当前根本问题的核心。中国目前的医疗和健康观念,大多数人还是遵循着“有病就医”的观念,对“未病先防”没有真正重视起来。

因此政府在此方面也在加强调控和呼吁。政府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年初,就曾强调:全民养生。国务院副总理、前卫生部部长吴仪在退休时曾说:我要把我的后半生献给祖国的中医事业。由此可见,治未病和养生的观念政府正在逐步引导全民参与

社会现实---人口老龄化与亚健康

随着新千年的到来,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。所谓老龄化,按照国际标准,就是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比例的10%,或者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的7%以上。美国之类的发展国家,都是“先富后老”,为解决人体老龄化奠定了经济基础。但中国因各种原因,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中国现象“国未富,民先老”

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:空巢老人的增多,医疗负担的加重,社会养老机构需求量的增加等等。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人,基本都有慢性病,终身带药或常年服药,生命质量不够理想之外,国家负担加重。

另外一方面,现在的人群70-75%左右处在亚健康阶段。都市人群很多都有亚健康综合症。而且三高的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,失眠、便秘对于现代人来说,没有才是不正常的现象。

很多都市人群对这种现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,或者因为过度信赖体检,结果酿成了一个个鲜活生命,早早凋谢的悲剧。比如陈晓旭,傅彪,王均瑶等等···

自身痛苦

目前中国的老龄人群,普遍身体状况不够乐观,三高问题比例很高,常年的药物控制不仅给自身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压力,同时因为病痛和药物副作用,生命虽然存在,生活质量却很不理想。

同时,虽然很多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险,从国家方面,医疗投入非常大,从个人方面,很多药物不列入报销范围,都是自费药,还需要自己掏腰包。退休工资大多花在医药费上。

年轻的时候为了工作,没有时间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,没有机会四处品味各地美食。等到有钱有闲了,自身身体不允许了,因此印证了一首洪绍光教授的诗:劝君保健谓无钱---有也没有,等到病来用万千---没有也有,若要与君谈保健---有空也忙,阎王召见命归天---没空也去。

处于亚健康阶段的这部分都市中青年人群,也常常因为亚健康对工作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。从最简单的失眠来说,很多人因为失眠,第二天工作状态不佳,影响了工作效率,同时因为长期失眠,大脑长期过于劳累和缺血缺氧,容易在年轻时埋下一颗定时炸弹

行业前景与展望

生活在新中国的红旗下,无论谁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,政府下决心办的事一定会办好。而现在,政府非常关注全民养生意识的提升。诸如曲黎敏、马悦凌、杨奕等养生专家的全国追捧,中央台及各地方台养生栏目的越来越多,不难看出,养生趋势势在必行。

2010年非常流行的几个名词:蒜你狠,豆你玩,姜你军···反映出全国上下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跃升了一个新的台阶。

同时,细心观察会发现,这些专家教授,基本都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谈论养生保健。在很大程度上,养生观和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中国智慧的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这个伟大的哲理,我们却几代人经过摸索实践,才发现祖宗的东西全是精华和智慧的结晶。

   目前,养生市场是应运而生,符合国家的整体调控趋势,和人类的需求方向。同时,做专业养生,针对的是都市人群。这类人群基本都处在亚健康状态,有需求,同时这部分人群基本属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群,甚至很多是高知人群,比较容易接受理性观念,相信科学。再次,这类人群目前属于医院免接待的范围,她们在医院无药可吃,无病可医,但又确实存在着自身痛苦。

   中国人都有一种根情节,对中国古典文化,虽然不能全部理解,但是这种民族向心力是别的国家所不能媲美的。养生,符合全人类需求,而中医养生,符合中国国情,符合国家需求,同时,因为市场在逐步的扩大,对于专业从事中医养生事业的人来说,也是一个有着很大发展潜力的事业